非理性写作

大约两年前,我开始陆陆续续在简书上写一些文章。那个时候,网站的用户还比较少,属于刚起步阶段,也没有目前的打赏等功能。起先,我把大学时候写的文章小说挑选了一部分,发布在了简书,并起名“吞冰集”;随后,我又将自己偶尔写的诗歌、生活故事部分在这本集子里分享,希望有人来看。如我所愿,偶尔还真会有一两位读者来赞赏我的文章,那时候我还是非常高兴的,尽管我的签名是:“写文章不是给人用来的读的”。

一段时间,学习、工作、恋爱开始把我的生活充满,独自静下来写文章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少。有时想动动笔,却总感觉思绪在笔尖卡死了-呆坐在那里一个小时,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字。前些日子在博客更新的几篇文章也大都是技术文,与我先前的风格很不一样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不禁有点紧张-想要把自己仔细检查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,结果问题找不到,反倒留下一种“空唠唠”的感觉。

今天又翻开简书,发现首页排名领先的标签大都是编程技术、知识考究、心灵鸡汤等。滚动条使劲向下划,我也很难找到一篇带有个性的生活随笔-整个页面都被仅仅描述客观世界的理性写作所霸占了。我顿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恶心-感觉就像常去的街角独立书店被改装成了洗脚房-我得赶紧逃离这个现场。

想想,这个时代的人们真是十分懂得衡量信息的多少以及其价值了。可以快速变现的信息是最具价值的。现在的畅销书大都是理性写作,提供很多”有用“的信息帮助我们吃得更好、编程编得更好、炒股挣更多钱、工作更加上进等。很少有文艺气实足的书籍挤入前列,尽管一群理想青年们还是再不停地为这些书写着书评,偶尔让它们还能得得奖。网络上的博客(比如简书)则更少有以内心、以文艺主题还能流行起来的,当然,名家除外。

昨晚在用某APP看书时,无意间读到梁文道的一句话,颇有感触-”文艺有什么不对?我觉得今天的中国,很文艺的人要装俗才会被大家认同,这很可悲。“我不敢谈中国人,却觉得梁先生这句话击中了我自己。

”害怕文艺“-我某个时候定是得了这种病。因为讨厌俗,所以我不装它,但我装智慧,我写一些显示智慧的文章,希冀为读者们描述一通这个世界,让他们觉得我很懂。久而久之,我变得不文艺了;智慧是装的,我也从来没有”懂“过。

正是因为梁文道的话,今天看简书的时候才会觉得恶心。这句话像一个放大镜,一下帮我找到长期反观却感到“空唠唠”的原因。我想我不会再害怕文艺了,我要去拥抱它。那里藏着我大学四年积攒的趣味。我要开始读小说,读随笔,写随笔,写诗歌。在文艺的时刻,我要抛开理性,仰望星空,诸君要笑便笑吧。

写文章不是用来给别人读的。

Back